2014年6月6日中午,新闻传播学院“博士之家学术午餐会”第24期在鼓楼校区费彝民楼A座418室举行。此次午餐会邀请到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张潇潇博士,为老师和同学们做了题为“西方现代性与电视克隆:基于中国版《丑女贝蒂》的个案研究”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朱丽丽副教授主持,郑欣教授、张红军教授、王蕾副教授、袁光锋助理研究员,和四十多名来自院内外的硕博研究生们参加了这次讲座和讨论。
在报告开始前,张潇潇博士介绍了选题的来源,她观察到电视模式贸易的火爆,为什么不是直接模仿而是要购买版权?境外电视模式在中国有何影响?这是因为仅在表面上做些内容模仿还不够,电视模式蓝皮书对商业化操作有严格规定,此外购买版权可以获得法律保护,其它竞争者不能再复制内容,再就是版权方还可以给予人员培训和投资。那么,我们对于电视模式的本土化引进在多大程度上遵循了西方原版的精髓,多大部分改编了,产生了何种文化形态?被输入了怎样的外来文化观念?这里面反映了一种符号传播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至于为何选择以《丑女无敌》作为个案,因为它是中国版《丑女贝蒂》,《丑女贝蒂》因其关涉审美观、种族、性别议题屡次进入学术研究视野,《丑女无敌》作为其在中国本土化的成品,第四季开拍时恰逢自己在做论文,具备田野进入的条件,此外其内容共4季139集,作为分析的文本体量大小合适。
在理论上,张博士选择了现代性理论,一度也曾为能否驾驭这个宏观理论而忧虑,好在一些学位课程的开设解决了不少理论困惑,一些结课作业就直接成为了理论综述的一部分。现代性理论里的西方现代性、本土现代性和中国现代性均成为了分析工具,在现代性理论框架里,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陌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陌生人才会尊重他者差异,他者可能是丑人、少数族裔、性取向有问题的,而《丑女贝蒂》成功地塑造了这样一种他者形象,全球在地化形成了文化混杂,有学者认为无所不妥,也有认为是一种有权力的操纵,那么本土语境下怎样的政治经济力量影响着《丑女贝蒂》中国版的生产?这是她着力思考的问题。在方法上采用了文本分析(符号分析、功能分析、意识形态分析)、民族志、焦点小组、档案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来搜集和获取资料。当初还考虑过加入问卷调查,但后来认识到不能为方法而方法,遂放弃。
张潇潇博士通过研究发现,文本上通过对两个版本的比较,发现《丑女无敌》保留了审美议题,有意识地遮蔽了种族议题,以及对性别议题进行了改编(将原版的同性恋人物改编成娘娘腔者)。在生产者研究上,电视生产在中国还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支配,中心化的经济控制和去中心化的政治控制联合起来生成了一种霸权文本。在受众研究上,观众对《丑女无敌》多以霸权式解读与协商式解读为主,而对抗式解读却在该剧的解读模式中呈现缺失状态。持有霸权式解读的观众作为主流在诸多方面与权力中心一致,从而形成霸权效应。
报告结束后转入现场讨论环节。王蕾副教授请教采用焦点小组法做文本研究时,被访者是否都有看过两个版本,观众解读是否有效?焦点小组成员的选择在文中主要依赖于年龄段的划分,成员可否依据文化层次进一步划分?张博士表示,在选择焦点小组成员前自己是做了一个小问卷调查的,以了解一些基本情况,《丑女无敌》生产者以中国人为主,对于原版有许多了解,两个版本最直接的比较依赖于文本部分,通过现场播放视频,来了解观众对于《丑女无敌》的解读,解读模式的分析主要留在文中呈现。至于焦点小组成员的选择,最多只做两个维度以保证同质性,之所以选择年龄段,是因为同期群经历同样的历史重大事件,对社会变迁有一些比较基本的共识,为保证代表性,成员选择上尽量要求职业背景多样化,不要太多学生,教育程度亦即文化层次是无要求的。
朱丽丽副教授表示《丑女无敌》中对于种族议题的遮蔽,是有关族裔问题在国家机器的规训下被选择性忽略的现实处境一个侧面,其最多出现在春晚和两会等媒介事件中,不少少数民族被汉化了。(现场的一位苗族学生和一位水族学生均表示,少数民族和汉族在服饰上已无太大区别,语言上还能有些原生态的影子,一些村庄可能还会保留一些民族传统,但城镇看不到多少了,事实上生活方式被严重汉化了。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陶赋雯老师表示,族裔问题有时是以一种商业化的景观模式被呈现在公众视野,是一种旅游资本。)
袁光锋助理研究员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很多元的理论体系,比如反现代性的东西也是一种现代性,那么西方现代性和《丑女无敌》的关系在哪里,西方现代性是在哪一个层面上来讲的?张博士表示,西方现代性的发展使得我们面临着一个如何处理他者差异的问题,如何呈现、生产和解读差异并对其保持尊重性,这构成了论文主要写作部分。比如文本层面,《丑女无敌》存在着对原版的保留、去除和改编的差异;生产者层面,他者差异的处理一般既有政治风险的考量,又有经济控制的渗透,比如原版的同性恋角色在中国版中被处理成一个娘娘腔人物,它的存在极富争议性,但既没有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又充分挖掘了其商业价值;观众解读层面,文本的抵抗性解读模式弱,像西方对性别取向的理解认可已成为一种现代意识的需求,但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尚需更加包容开放。
我院2013级博士生翟光勇对张博士PPT中所展示的各种图示很感兴趣,他表示根据拓扑心理学原理,图表的线条比如实线、虚线、图例是否有一个能指和所指?另第七章即观众的解读其视角跟前几章不太一样,前面提到政经环境,这章可否看成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一个分析,为何没有体现出比较研究?张博士回应道,不管是实线、虚线还是图例,都只是为了更好地表达逻辑,简洁是最美的,从开始到现在是越改越省略,放博士论文里无伤大雅,因为体量足够大,但是去投期刊就可能要做一些取舍。此外本文是个案研究而非比较研究,文章标题上也没有出现comparative study,只有一些比较性元素,这是因为研究海外电视模式本土化的过程,作为逻辑起点需要有一些中国观众对于两个版本解读的比较,为什么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改变。
朱丽丽副教授进行了总结陈词,她表示博士论文做到一次成型绝对完美很难,只要逻辑上能够站得住脚没有大的漏洞即可,后续研究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细化。一般的电视研究能做文本研究和受众研究两部分就了不起了,张博士的论文还涉及到生产者部分,足见其用心之艰、功力之深,此外采用了一整套质化的研究方法,对方法的操作驾轻就熟也非常值得大家学习。最后在大家的掌声中本期学术午餐会圆满结束。(文/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