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丨我院学生获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创意设计赛道四项国家级奖项

发布时间:2024-12-23

202411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公布结果,在虚拟仿真创意设计方向的本科组竞赛中,我院共4件学生作品获奖,其中,两件作品获全国一等奖,一件作品获全国二等奖,一件作品获全国三等奖。


获奖作品皆为我院《数字人与虚拟制片》课程成果,本课程由白净老师、郑丽勇老师、胡菡菡老师展开教学,三位老师带领学生学习三维建模软件、数字人技术和AIGC工具等,使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中设计并完成3D建模的解释性报道、广告创意、故事短片、交互设计等创意作品。


谈及学习《数字人与虚拟制片》这门课程的最初感受,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从零开始。第一次接触建模、第一次做动画、第一次学习全新的软件,从捏一个苹果到布置一片动态雪景,再到最后结课时创作出完整的作品,有忐忑、有困难,但也收获颇丰。


获奖作品


《未来电视台——3D技术还原火灾,解释“烟囱效应”》



2024223日,南京名尚西苑发生一起重大火灾,共造成15人遇难,44人在院治疗。火灾起因是违规改装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电池失控,建筑的特殊结构又导致烟囱效应,因此酿成重大火灾。小组成员发现,无论是文图还是视频,关于这起火灾的报道均无法清晰地解释火灾迅速蔓延的原因。无法被理解的传播是无效的,本着这样的出发点,小组选择通过3D技术复原场景、还原真相,让更多人在了解新闻事件之余,理解发生火灾的原理,防患于未然。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小组成员使用3D建模技术,还原“223火灾现场,结合新闻播报的形式,解释火灾中烟囱效应的原理。


对于初学3D建模技术的同学们来说,要实现这样的想法有很大难度。在设计阶段,要反复修改用词,以保证新闻事实的严谨性,还要合作安排脚本分镜,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并保证作品的完整度和流畅度。在漫长的建模过程中,各种意外状况频出,比如大楼在转动,但支撑的柱子却原地不动;再比如,动态火苗烧到高楼的一半却停止不动了……完成作品所需的技术要求,远超出了大家最初的设想。


小组成员先使用iArtist三维建模软件搭建好建筑的大体形态示意图,借鉴地理学中的热力环流优化3D模型呈现,并手绘房屋贴片,使整体看上去更逼真。最后,使用iClip三维动画技术,将iArtist中的三维动画导入,进行剪辑和拼接。作品将真人播报和3D建模相结合,搭造了一个虚拟演播厅,使原本单调的火灾报道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在演播厅录制的过程,也成为了同学们最新奇的体验之一。


通过这段建模经历,小组成员对新闻行业对虚拟技术的应用也有了新的认识,“虚拟技术的应用,扩展了新闻的表达手段。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适应时代的需求,更好地开展传播。”


《龙跃千秋——虚拟交互首饰设计》



作品《龙跃千秋——虚拟交互首饰设计》的灵感源自古代文物精美的龙纹样式,小组成员将不同朝代的文物以及代表性纹样与设计前卫的首饰结合起来,精心打造了这一系列龙年首饰,并用虚拟试戴的方式进行展示。作品使用Nomad软件对首饰进行建模、雕刻,采用Reality Composer软件制作首饰的AR效果,实现首饰的虚拟试戴。


小组成员想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龙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些富有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的首饰。同时,还期待通过虚拟交互技术,为用户提供一种全新的、沉浸式的穿戴体验,项目可应用于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体验、品牌互动程序、虚拟服装等多个场景。


今年恰逢龙年,这为陈钰和陈竟一设计以龙为元素的3D首饰带来了启发。她们搜集了具有龙元素的各朝代文物,筛选出寓意美好、造型别致的经典物件,再提取出其中有意义的元素,融合唐草纹、云气纹等古典纹样,绘制出设计草图,之后再在Nomad软件中参考建模。


建模的工作量不小,需要对模型精细雕刻,保证精致度。在这一过程中,陈钰感受到3D世界和平面世界不一样的设计原理,在三维世界的构建里,我们需要更多想象力,这也带来了更多令人兴奋惊叹的时刻,比如形成粒子消散特效时从天而降的花瓣、从一颗小树苗抽枝发芽长成的繁茂金树,感觉有无数空间等着我们探索。


首饰设计好后,还要实现虚拟首饰的AR试戴。陈钰介绍说,Reality Composer软件能够自动识别人的面部,感受周围光线,金属质感的首饰能随着人在环境中的移动而光芒流转,当我们站到镜头前,镜头里的我们戴上了自己的设计的首饰,那一刻觉得非常有成就感,感觉想去做更多想做的东西,让脑中的想象全都变现。


“如果能在AR效果中加入互动的动效就好了。特定的手势或者表情激发首饰上的龙跃起腾飞,水纹泛起浪花、花草纹萌生枝芽,这样的交互应该更加有趣,谈起获奖作品,陈钰依然很兴奋,如果它是一个落地成现实产品的设计,会更多考虑材质和实用性,如果它是一个社交软件的互动应用,会更多根据场景来设计特效。


《逐日三星堆》



作品《逐日三星堆》围绕四川省广汉市西北部的三星堆遗址展开,这里是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出土了众多令人惊叹的文物,包括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金箔、玉器等,这些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三星堆文明的代表性符号。为了更好地展现三星堆文明的风采和魅力,小组成员利用iArtistBlender对遗址中的祭祀场景进行了3D建模重现,对三星堆文明的代表性文物进行精确的数字化复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时代,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提供新思路。


在最初学习了几节建模课后,王帅玲认为,建模技术能够很好地还原文物的材质和形态,“依靠虚拟建模技术与VR技术,可以让游客不到现场,就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在博物馆里欣赏文物的体验,小组成员于是将目光投向近年大热的古蜀文明考古。


如何用3D技术还原精妙绝伦的青铜器构造、勾勒器物细节,成为摆在小组成员面前的难题。通过查阅三星堆文献与影音资料,他们系统了解了文物的形态、纹饰及比例,在建模初期还利用文献内容进行交叉验证,保证参考数据的可靠性。借助iArtist软件中的高精度建模功能,小组成员不断对文物模型图的比例进行打磨与调整,力求实现细节上的高度还原。


参照文献中的“三星堆祭祀场景复原示意图”(平面图),小组成员采用3D技术模拟还原三维祭祀场景,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实现场景画面的全面呈现,三维祭祀场景让我对这些文物的认识突然具象化了,王帅玲说。


《十年剑鸣:星际逆袭》



作品《十年剑鸣:星际逆袭》是一部科幻动画短片。故事围绕E星的机械人巡逻员桃75号展开,她发现了时空扭曲的虫洞并遭遇外星威胁。E星科学家历经十年成功打造纯艾乌金剑,最终桃75号用这把圣剑击败敌舰,拯救E星和全人类。作品使用了Vroid_studioiArtistBlender等软件进行人物、飞船、火箭及场景的建模与渲染,并通过剪映进行动画剪辑。


金陵剑客的故事灵感来源于对太空探索的向往和对古代铸剑工艺的传承与致敬,通过将二者巧妙结合,创造了一个既科幻又富有文化底蕴的故事。作为一部3D动画短片,小组成员需要打磨故事情节、画面分镜,使用多种设计工具。从表情控制到人物配音,每一个环节都由团队协作完成,力求将每个成员的优势最大化。为了实现动作效果,作品中加入了时间流速等未来元素,利用骨骼绑定和加入特效,完成了这样一个两分多钟的科幻小故事。


制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李凯歌表示,最初他们只是想要呈现一个和“铸剑”相关的主题,通过“剑”的谐音想到了火箭的“箭”,想做一个火箭升空的效果,呈现火箭在宇宙中解体穿梭探索类地行星的场景。后来,在郑丽勇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不断拓展创意,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完整情节的故事。一个小想法经过不断打磨和修改,最终做到了兼顾作品主题和现实关切。


谢冰清说,学习虚拟技术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应多问、多试、多做,尝试不同的方法和工具,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同时,要积极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交流可以帮助大家打开思路,在互动中碰撞灵感和创意,还要与时俱进,关注最新的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思考如何将它们应用到学习和研究中。


陈钰认为,要以兴趣为驱动去学习各种新鲜的技术,更好地理解AI前沿应用,借助技术去表达自己,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既有各种让人有成就感的瞬间,也能收获伙伴间的友情。


李凯歌表示,由于学习时间短,在建模技术方面需要努力的空间还很大,学无止境,作为在现代技术发展浪潮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应保持对技术的热爱和好奇心,不断学习和探索新技术。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他还意识到要注重团队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在集体中发挥力量。


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是我国仿真技术领域的重要赛事,本次大赛中我院四部学生作品的获奖既是对同学们专业技能和素养的认可,也体现出学院在教学改革与创新方面的成果。学院响应国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号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专业赛事,在培养有竞争力、有创造力的专业人才上成果丰硕。


文字丨李韫琪


师德师风监督举报邮箱: xwcb@nju.edu.cn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210023

CopyRight ©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