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晚,部校共建特色课程《国情教育》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紫金报告厅开展本学期第十次授课。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江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贺云翱以《长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为题展开精彩讲座。立足于考古学、历史学、文化遗产学与文化地理学的交叉学科视野,贺云翱教授向我们讲述了长江文化兴起的原因、特征及其重要性,深刻阐释了长江文化产生的深远逻辑及总体内涵,并结合长江文化与中华文明关系的历史关系与当代认知,围绕“长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力量”这一议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贺云翱教授首先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引入,介绍了长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条件。长江文化指的是依托长江流域自然地理空间诞生、发展和持续运动形成的文化体系,是长江流域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的总和与集聚。长江文化包罗万象,是中国和世界的一个悠久博大、丰厚精深、不断演进的无尽宝库。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第三次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相关指示,贺云翱教授回顾了从上世纪末至今的长江文化学术研究发展历程。作为一个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特定学术概念和学术体系,虽然取得过诸多科学研究成果,但是长江文化真正被引向“传承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是基于党中央规划实施的“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等相关指示,使得学术界对长江文化产生了新视角新认识新课题,同时促成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事业的诞生,也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这也为我们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长江文化”的深刻关联及如何有机融合提供了契机。
接下来,贺云翱教授重点阐释了长江文化产生的深远逻辑及总体内涵,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出发:独特的地理优势、悠久的历史发展、深厚的文化传统和重要的经济价值。长江流域地处北纬30度,得益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早期东亚稻作农业文明,并经历了从史前文明到近代文化与工业文明的持续发展。其历史进程中,先后融合了黄河文化、道家文化及佛学文化、儒释道合一的心性哲学及近代西方文化等,形成了开放包容、注重实践的精神特质。在经济层面,长江流域凭借发达的水运体系、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现代工业能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和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此外,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与人才创新资源也为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持久动力。
总体而言,长江流域凭借其千年文明领先地位、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发达的综合产业链及优越的水陆联运条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引擎。依托百年积淀的工业基础、强大的水资源与水能优势,长江经济带具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的区位联动优势,以及东中西部协作发展的统筹能力。结合先进的教育和科技资源、多个城市群的协同效应以及内外循环的国际化战略,长江流域已发展为世界级内河经济带,是推动中国从近代化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高地。
讲座尾声,贺云翱教授指出,长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力量。我们应推动“长江经济带”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高质量协同建设,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长江流域有条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和先行区。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针对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地位、跨学科学习等方面进行提问,贺云翱教授结合历史、地理、文化等学科视野以及自身经验一一予以细致入微的解答,现场掌声不断。
文字 | 胡菀书
图片 | 刘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