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我院举办留学生短视频项目“小歪在南京”创作分享暨“WeChina微观中国”全球青年交流活动。院党委书记李晓愚、副书记季晓敏,全球公益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王辰瑶,院长助理王佳鹏,青年教师宗益祥,左明右理文化传媒合伙人葛九明,王燕校友等出席活动。活动由项目指导教师白净主持。
活动得到了南京大学全球公益传播研究基金、南京大学“WeChina微观中国”公益创业团队的支持。
“小歪在南京”通过组织留学生拍摄短视频,让留学生记录自己在中国留学生活的同时,通过短视频展示自己国家的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该项目通过抖音号和视频号发布,由白净教授负责指导。
在交流活动中,“小歪在南京”的成员们分享了他们创作视频的过程以及他们在项目中收获的成长。
来自马来西亚的余倚莹分享了自己学习拍摄短视频的收获和体验,她表示,项目让她重新思考拍摄视频的目的与方式,她学会了如何制作有脚本、有传播目的的视频作品。通过拍摄短视频,她不仅对南京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通过短视频这种形式,将中国的旅游资源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分享给了更多的人。
马来西亚留学生余倚莹
来自泰国的苗晶晶同学播放了她拍摄的自己第一次参观中国寺庙、第一次打麻将、第一次尝试刮刮乐彩票等的短视频。她还喜欢记录美食,把自己做泰国冬阴功汤的过程用视频记录下来,为了拍得地道,她特意向当厨师的妈妈请教了制作过程。她还计划拍摄更多东南亚美食内容,并与网友分享她的烹饪教程。
泰国留学生苗晶晶
来自韩国的朴佑振分享了她参加项目的收获。她喜欢旅游和美食,把在中国的生活体验拍成短视频,这些短视频为她在中国的留学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她拍摄的韩国留学生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视频,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认可。
韩国留学生朴佑振
韩国留学生朴坤成肯定了项目让他得到的成长,从制作第一个视频时遇到困难,到后来不断学习,他在创意和短视频拍摄、剪辑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通过实践,他不仅掌握了视频的制作技能,还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他拍摄的在南京大学上体育课学习划龙舟的视频,受到很多网友的好评。
韩国留学生朴坤成
来自印尼的李美玉分享了自己通过项目参与的多元文化交流。一方面,她通过拍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参观寺庙、去相亲角拍摄、玩《黑神话·悟空》游戏;另一方面,她也通过短视频向中国网友介绍印尼传统服饰以及东南亚美食。她和同学们还参与了江苏省丝路电商比赛并获奖。在项目中,大家一起去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感受历史的沉痛,这也让她和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南京的历史。
印尼留学生李美玉
马来西亚的谢馨表达了自己对南京人文景观的喜爱。她策划拍摄了大马华语与南京话比较的短视频,自己也从中学到不少南京话的特色词汇。她还记录了留学生们在南京制作东南亚美食的过程,大家在美食中进行文化交流。
马来西亚留学生谢馨
来自马来西亚的周可怡分享了自己从开始无从下手到逐渐变得有创意、有责任感的成长历程。她通过自导自演、自编自剪的方式,在拍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己,提升表达能力。在拍摄南京相亲角时,她原本以为自己会被热烈欢迎,然而现场的经历让她意识到事物的多面性,这个过程也让她更加成熟与勇敢。
马来西亚留学生周可怡
来自越南的阮氏日芯分享了自己在项目中的多重体验,她拍摄了爬紫金山、穿旗袍和奥黛、在南京吃越南河粉等美好时刻。她表示,项目不仅让她感受到了中越文化的不同魅力,也让她在创作中更加自信,享受跨文化交流的过程。
越南留学生阮氏日芯
李晓愚对留学生的短视频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表示,留学生们通过短视频展现了观察南京的独特视角,启发了中国师生对本地生活的重新认识,这是一次具有国际传播意义的实践,值得更多人关注。
季晓敏对同学们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南京生活感到欣慰,她认为,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观察力与创造力,每位留学生也都是“行走的跨文化宣传大使”,让更多国家的人了解到大家在南京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王辰瑶表示,同学们通过具体的作品让学术理念落地,展示了行动的力量。她期待未来能将留学生的创意与中国文化传播结合得更加紧密。
王佳鹏认为,“小歪在南京”实训项目对新闻实践教学有推动作用,他鼓励下一届学生也借此平台发挥创造力,并期待项目进一步制度化。
宗益祥称赞同学们通过作品展示了对中国的热爱,指出这些作品不仅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体现,也是讲好人类故事的一环。
王燕用信念、热情、活力和行动四个词来概括她对活动的感受,白老师带领小歪们边探索边实践,使“小歪在南京”成为国际传播的生动案例。她还表示,尽管已经毕业十多年,每次回母校总能有新的领悟,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白净表示,“小歪在南京”短视频实训项目不仅是训练留学生专业能力的平台,也为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同时还促进了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秉持“学院即媒体”的办学理念,鼓励国际学生在新闻传播领域开展创新实践。“小歪在南京”短视频实训项目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专业技能,助力南京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
文字丨李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