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孙信茹,女,1976年出生,云南人。新闻学学士,民俗学硕士,云南大学人类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2018年至今),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2019年至今),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学会理事(2021年至今)。担任多家期刊审稿人。
在权威期刊、CSSCI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新闻与传播研究》发表多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社会学》等全文转载多篇。
指导各级各类研究生、本科生科研创新创业实践项目20余项。其中,指导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省级6项;指导的多名研究生,获得云南大学学术杰出奖和优秀学术奖;指导的2名博士生获得云南省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最佳学生论文奖”、云南省三好学生等。
研究领域:
媒介人类学、互联网人类学、传播与社会
开设主要课程:
媒介人类学、互联网人类学、虚拟民族志
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2017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微信与都市流动人口社会关系建构”
2010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媒介化社会中的少数民族村寨文化转型研究”
2022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策略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2013年,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第6批特别资助项目
2012年,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第52批面上资助项目
2018年,主持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助重点项目“当代云南少数民族新闻社会史研究”
2016年,主持云南省社科普及规划项目“新媒体、传播与社会”
2018年,主持腾讯“微信与社区日常生活”研究项目
出版专著:
《迈向田野:理解中国的实践与书写》,独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
《熟悉的陌生人——村落视野中的传播、交往与互动》,主编,民族出版社,2017年7月。
《昆明:桃源依旧》,独著,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2013年1月。
《广告与民族文化产业》,独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
《流动的乡土——媒介化社会与少数民族村寨生活》,合著,民族出版社,2018年9月。
《“我们”的田野作业与反思》,合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
《田野中的传播与乡村社会》,合著,民族出版社,2015年12月。
《云南第一村——红塔区大营街的人类学考察》,合著,民族出版社,2009年6月。
发表论文:
1、人的叙事:互联网人类学的书写与方法阐释,独立作者,《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11期。
2、流动的社会关系:外卖骑手的手机实践和交往,第一作者,《当代传播》,2022年第5期。
3、生命历程与技术想象:独龙族女性手机使用的媒介人类学研究,第一作者,《新闻与写作》,2022年第2期。
4、数字时代的知识生产和视觉实践——基于文献计量学和深度个案的研究,第一作者,《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年第2期。
5、作为公共生活与交往方式的城市读书会——一项基于文献的理论思考,第一作者,《中国出版》,2022年第2期。
6、“抖音之家”:新技术与家庭互动的文化阐释,第一作者,《新闻大学》,2021年第10期。
7、自媒体运作与地方社会互动——一项个人生活史视角下的经验研究,第一作者,《现代传播》,2021年第7期。
8、作为记忆的地点——数码时代中社交媒体与地点互构研究,第一作者,《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年5期。
9、社交媒体在地化:一种进入整体情境的方法论,独立作者,《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2021年第5期。
10、“微言”与“大义”:微信使用对乡村精英权威构建的影响——对大理白族村落的田野考察,第一作者,《民族学刊》,2021年第3期。
11、对视:网络直播中的观看与角色互构,第一作者,《当代传播》,2021年第3期。
12、数字文化研究的“嵌入性”,独立作者,《现代视听》,2020年第10期。
13、再思“嵌入”:媒介人类学的关系维度,第一作者,《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9期。
14、独乡“K歌”:社交媒体与文化认同研究,第一作者,《新闻春秋》,2020年第4期。
15、跨国流动中的社会交往与文化沟通——城市传播视角下的越南边民跨境生计研究,第一作者,《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第5期。
16、“熟悉的陌生人”:网络直播中刷礼物与私密关系研究,第一作者,《新闻记者》,2019年第5期。
17、全球视野下的“在地性”与“文化性”,独立作者,《中国出版》,2020年第2期。
18、“好想说的田野”:媒介人类学的方法与实践——孙信茹教授专访,第一作者,《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20年第1期。
19、嵌入日常的流动空间——“石龙老司机”的微信生活考察,第一作者,《当代传播》,2019年第5期。
20、微信对歌中的互动、交往与意义生成,第一作者,《现代传播》,2019年第10期。
21、作为“文化方法”的媒介人类学研究,独立作者,《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2019年第9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2019年第10期。
22、作为“文化实践”的网络民族志,第一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2019年第1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文摘》全文转载,2020年第1期。
23、身体表演与拍照的意义生产——社交媒体时代个人影像实践的田野考察,第一作者,《新闻大学》,2019年第3期。
24、媒介延伸与身份再造,独立作者,《中国出版》,2019年第2期。
25、玩四驱:网络趣缘群体如何以“物”追忆——对一个迷你四驱车QQ群的民族志考察,第一作者,《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第1期。
26、作为意义探究的田野笔记——媒介人类学“实验性文本”的实践与思考,第一作者,《新闻记者》,2018年第8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2018年第3期。
27、手机拍照、社会参与及主体建构——基于一个城市中老年女性群体的观察,第一作者,《现代传播》,2018年第2期。
28、新媒体与区域社会文化互动——以〈德宏团结报〉微信矩阵为例,第一作者,《当代传播》,2018年第1期。
29、田野作业的拓展和反思——媒介人类学的视角,独立作者,《新闻记者》,2017年第12期。
30、线上和线下: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实践及叙述,独立作者,《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11期。
31、非遗传承人的传播实践和文化建构——以大理石龙白族村为研究个案,第一作者,《当代传播》,2017年第3期。
32、媒介在场和少数民族村寨文化转型,独立作者,《现代传播》,2016年第11期。
33、微信的“书写”与“勾连”——对一个普米族村民微信群的考察,独立作者,《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10期。
34、“流动的注视”与“可识别”的乡村—箐口哈尼族村的个案考察,第一作者,《当代传播》,2016年第1期。
35、传媒人类学视角下的媒介和时间建构,独立作者,《当代传播》,2015年第4期
36、文化传播与行为选择,第一作者,《现代传播》,2015年第1期。
37、经验表述与理论探寻——民族传播研究的可能性路径,第一作者,《传播与社会学刊》,2014年总第30期。
38、“媒介化社会”中的传播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第一作者,《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7期。
39、大众传媒影响下的普米村寨社会空间变迁,独立作者,《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9期。
40、民族学视野下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分析,第一作者,《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年第17卷。
41、媒介与乡村社会空间的互动及意义生产——云南兰坪大羊普米族村寨的个案考察》,第一作者,《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6期。
42、家庭照片:作为文化建构的记忆——大等喊傣族村寨的媒介人类学解读,第一作者,《新闻大学》,2012年第3期
43、媒介化社会中的少数民族村民传播实践与赋权——云南大羊普米族村的研究个案,第一作者,《现代传播》,2012年第3期
所获奖励荣誉:
科研类
1、论文《作为“文化方法”的媒介人类学研究》获第六届新闻传播学学会优秀学术奖,独立作者,2020年。
2、论文《微信的“书写”与“勾连”——对一个普米族村民微信群的考察》获第四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优秀学术奖,独立作者,2016年。
3、论文《媒介在场•媒介逻辑•媒介意义——民族传播研究的取向和进路》获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优秀论文,排名第一,2014年。
4、论文《媒介在场•媒介逻辑•媒介意义——民族传播研究的取向和进路》获云南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2014年。
5、专著《广告与民族文化产业》获云南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年。
6、文章《回乡手记:白族村民微信群里的“山歌江湖”》获刺猬公社X快手“2019年还乡手机”非虚构故事大赛作品特等奖,独立作者,2019年。
课程获奖
1、课程《传播与社会研究》入选云南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020年
2、课程《传播与社会研究》入选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2020年
3、课程《通过观察理解中国》,云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2020年
个人荣誉
1、南京大学登峰B计划,2022年
2、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9年
3、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019年
4、荣获云南大学“东陆学者”人才计划,2018年
5、入选云南大学“青年英才计划”计划,2015年
6、入选云南省高等学校卓越青年教师特殊培养项目,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