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于思

通讯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邮编:210023

邮箱:liuyusi@nju.edu.cn

个人简历

刘于思,1986年出生于辽宁,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硕士就读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博士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传播方向,获文学博士学位。2013年至2023年曾任教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入选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等人才项目。2016年7月-2017年6月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访问学者,2012年3月-9月为美国西北大学社区网络科学实验室访问学者,2023年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短期访学。曾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记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等期刊发表40余篇中英文论文,多次获得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新闻与传播研究》刊物优秀论文等学术奖励,研究成果曾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文化研究》等全文转载。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译著2部。指导的研究生曾获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优秀之江青年学者课题等多项研究。担任多家SSCI来源刊物、CSSCI来源刊物、国际出版社、国际会议和国内高校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审稿人。


开设课程

《数字新闻研究专题》(硕士生必修课)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非全日制硕士必修课)

《比较媒介体制》(本科生选修课)

《传播与社会变革:人类媒介史上的八个断片》(DIY悦读研读课程)


主持项目

2023年:“全媒体时代提升政治传播效力与媒介体制韧性的跨国比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2022年:“数字时代的社群记忆:群体认同与社区韧性重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科研创新专项

2016年:“立体化科学传播体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课题“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科普宣传与风险交流”项目子课题

2016年:“怀旧社会学视角下两岸三地民众数字化集体记忆与认同重构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优秀之江青年学者课题

2015年:“怀旧社会学视角下两岸三地民众数字化集体记忆与认同重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2014年:“后物质主义视角下绿色广告对受众环境观念影响的实证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专著、译著和编著

刘于思等。(2024)。《事件·话语·空间:当代中国的集体记忆与传播技术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

Liu, Y., & Ma, Y. (2023).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of Memory: Reversing Chinese History through “Pernicious-Vestiges” Media Discourse. Routledge Press. http://doi.org/10.4324/9781003409724.

[美]卢卡斯·格雷夫斯著,周睿鸣、刘于思译。(2023)。《事实核查:后真相时代美国新闻业的选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0317007)。

[美]罗杰·维曼、约瑟夫·多米尼克著,金兼斌、景刚、刘于思译。(2019)。《大众媒介研究导论》(第十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刘于思。(2017)。《传播网络分析导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近五年发表论文

陈婧之,刘于思*。(2024)。《美化过去还是贬低从前?不同年代怀旧歌曲对时间比较的影响机制探析》。《新闻记者》,第9期,第59-76页。

刘于思,黄诗澜。(2024)。《“新妈妈主义”的数据化:学校-家庭互动中数字育儿实践影响母职意识形态的过程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26辑,第3-23页。

周睿鸣,刘于思,彭玮。(2024)。《当新闻业遭遇数字媒介的情感趋向》。《传媒评论》,第5期,第38-40页。

刘于思,闫文捷。(2024)。《永恒悖论:新闻业的数字困境与ChatGPT的技术解决主义陷阱》。《全球传媒学刊》,第2期,第3-24页。

李红涛,刘于思*,程萧潇。(2024)。《数字符像事件的生成——短视频策展与新冠记忆的展演》。《国际新闻界》,第4期,第90-112页。

陈阳,范昀,李红涛,刘于思,王佳鹏,袁光锋,周睿鸣。(2024)。《“感动中国”:情感与媒介研究何以可能》。《传媒观察》,第3期,第62-74页。

陈婧之,马烨,杜璇,刘于思。(2024)。《从学术流行语到经验脚手架:对西方传播学领域“可供性”质性研究的系统综述》。《新闻与写作》,第3期,第49-62页。

Liu, Y., Zhou, R., & Yan, W. (2024). Fact-checking by the people? Report-based ‘rumour-refuting’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and media populism. In C. Y. Song., D. Thussu, & D. Margolin., (Eds.), Checking the Fact-Checkers: A Global Perspective. Routledge Press.

刘于思,闫文捷,周睿鸣。(2023)。《作为媒介体制韧性要素的事实核查:中国实践与全球经验》。《青年记者》,第23期,第9-12页。

刘于思,袁光锋,马烨。(2023)。《历史类比的媒体逻辑:全球重大冲突性事件报道中的接近性机制、“远方苦难”模式和驯化效应》。《国际新闻界》,第10期,第70-92页。

程萧潇,杜璇,刘于思。(2023)。《体育报道对城市软实力的影响——基于国际新闻流的大数据分析》。《未来传播》,第4期,第69-79页。

刘于思,潘鹤。(2023)。《何以评估理论贡献:反思技术中介传播时代的元理论》。《现代传播》,第8期,第19-28+66页。

刘于思,闫文捷,周睿鸣。(2023)。《让事实核查更受欢迎?采用群众举报和亲民话语纠正阴谋论的多重后果》。《全球传媒学刊》,第3期,第170-190页。

刘于思,潘鹤。(2023)。《个体与共同体的联结:集体记忆传播和共享的中观层次与关键议程》。《新闻记者》,第4期,第49-63页。收录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2023年第7期,第17-30页。

刘于思,杜璇。(2023)。《在“量化自我”与“质化自我”之间:智能可穿戴系统技术实践中的数据解读与互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2卷第2期,第123-133页。

马烨,刘于思。(2023)。《文化中介者还是“政治脂肪”:< 独立评论>关于文化价值问题的一次论争》。《新闻春秋》,第1期,第76-84页。

闫文捷,刘于思,周睿鸣。(2023)。《事实核查:专业新闻生产者可为的创新实践——一项在线实验的启示》。《新闻记者》,第2期,第67-80页。

韩婕,李红涛,刘于思。(2023)。《数字“瘟疫年纪事”:连接性见证与灾难马拉松的公共记忆》。《国际新闻界》,第1期,第106-131页。

Liu, Y., & Zhu, L. (2022). Typology and governance of information disorder related to COVID-19 in China. In X., Xu, (Eds.), Coping with COVID-19, the Mobile Way: Experience and Expertise from China (pp. 141-167). Palgrave Macmillan, Singapore. http://doi.org/10.1007/978-981-19-5787-1_7.

杜璇,刘于思。(2022)。《截取即“框架”:过程视角下截屏的本真性反思及其技术意识形态》。《南京社会科学》,第11期,第129-138页。

刘于思,杜璇。(2022)。《弥漫的连接与替代的团结:通过轶闻传播网络提升社区参与的多重后果》。《国际新闻界》,第9期,第133-154页。

Liu, Y., & Zhou, R*. (2022). “Let’s check it seriously”: Localizing fact-checking practic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6, 23. https://ijoc.org/index.php/ijoc/article/view/18375.

闫文捷,刘于思,周睿鸣。(2022)。《从“核查什么”到“谁来核查”:事实核查的边界协商及其规范性愿景》。《全球传媒学刊》,第3期,第156-174页。

刘于思,潘鹤。(2022)。《时空接近性对城市创伤记忆、情绪分享与社区参与的影响:基于武汉、温州两地的准实验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第6期,第39-55页。

高芳芳,刘于思,王来迪。(2022)。《政治信息接触与价值观如何影响中国网民的转基因食品态度?基于“格-群”文化理论的实证探索》。《国际新闻界》,第5期,第134-157页。

杜璇,刘于思。(2022)。《念往昔以慰孤独:媒介技术怀旧对青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现代传播》,第44卷第5期,第51-60页。

陈默,刘于思。(2021)。《“羞辱”的力量:理性或辱骂评论及其社会线索对不同性别作者文章可信度的影响》。《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第2期,第119-130页。

马烨,刘于思。(2021)。《新闻建筑的资本化与遗产化:申报馆大楼空间流变的历史考察》。《新闻记者》,第12期,第80-95页。

刘于思,马烨。(2021)。《实践社群的空间生产:上海望平街与天津南市民国报馆集群的“意义之场”与社会想象》。《现代传播》,第6期,第58-63页。

刘于思,赵舒成。(2021)。《“洁净”亦危险:物质性和废弃社会视角下电子媒介垃圾的理论反思》。《国际新闻界》,第4期,第74-92页。

金璐,刘于思。(2021)。《启发式效应还是领域间差异?探索线上争议性科学和社会议题态度改变及参与意愿的影响机制》。《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18期,第106-124页。

刘于思,金兼斌。(2021)。《科学传播的当下与未来》。《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18期,第89-90页。

刘于思,赵舒成。(2020)。《通往“复数的记忆”:集体记忆“走向公共”的规范性反思》。《天津社会科学》,第5期,第142-150页。收录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全文转载),2021年第1期,第11-19页;收录于收录于胡洁、周晓虹(2023)主编,《集体记忆与多维叙事:比较视野下的社会科学研究》,第358-37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丁闻捷,刘于思。(2020)。《从“待价而沽”的女性气质到“委身式奋斗话语”:自媒体平台中“修正主义女德”的复归与父权文化再生产》。《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15期,第154-177页。

高芳芳,刘于思,朱怡佳。(2020)。《本土化语境下大学生广告素养的概念框架及影响因素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第4期,第98-110页。


近期会议报告

刘于思,闫文捷,周睿鸣,王苇佳。(2024)。《“万物皆媒”?理解数字新闻受众的媒体区分力》。当代中国新闻学研究创新发展研讨会,920-22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Wang, W., & Liu, Y.* (September, 2024). Did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Campaign Lead to the Rise of Nationalism i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24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APSA) Annual Meeting,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USA.

朱露,刘于思。(2024)。《信息渠道和媒介体制如何塑造反科学态度?来自13个国家的证据》。“科学传播的文化价值:理解公众观念与科学精神的互构”主题学术沙龙,817日,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Zhu, L., & Liu, Y. (August, 2024). How does Incidental News Exposure Increase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 Parallel Serial Mediation Model among Young Netizens i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Chinese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s (CCA) panel on the 107th annual AEJMC conference,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USA.

Liu, Y., Li, H., Zhang, X., Han, J., Zeng, W., & Yang, R. (June-July, 2024). Becoming “Electronic Monument”: The Landscape of Chinese Netizens’ Flashbulb Memory and Public Memory on Media Ev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24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Annual Conference,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Pan, H., & Liu, Y. (June-July, 2024). Information as a Narrative Resource for Reactive Resilience: The Role of (Dis-)embeddedness to Mediatized Communication Network in Resilience Communication Process during the Lockdown of Shanghai.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24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Annual Conference,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Zhu, Y., Liu, Y.*, Gao, F., & Scherr, S. (June, 2024). Perceived Uncertainty Motivates Learning about Science? Model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the Dunning-Kruger Effect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74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 Conference, Gold Coast, Australia.

Mao, F., & Liu, Y. (June, 2024). Competing Party Identities in Hostile Media Phenomenon: Individual Point of View, National Identity and Perceived Media Hostil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inzu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on Convergence, Diversity, and Development, Beijing, China.

毛芳宁,刘于思。(2024)。《中国网民如何形成对冲突中他国的态度?基于表达效用假设的舆论调查》。“文化交流与信任建构”2024清华中欧传播论坛,5月18日,北京:清华大学。

刘于思,陈婧之。(2024)。《“听老歌”就是“缅怀革命”吗?渐进式延迟退休背景下政策偏好与怀旧文化消费的联合实验》。第十届清华大学“政治科学前沿理论与方法”研讨会,4月26-27日,北京:清华大学。

刘于思,袁光锋。(2024)。《后革命时代的政治修辞权宜性:作为中国“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开放政策话语及其社会后果》。第三届“中国革命的概念史研究”学术研讨会,4月20-21日,南京:南京大学。

刘于思。(2024)。《作为群体心理和网络演化机制的审查嫉妒:概念辨析与实证议程》。 “智能传播时代的社会信任”第九届传媒公信力论坛,4月20日,珠海:北京师范大学。

刘于思,王苇佳。(2024)。《父亲性别平等观念“长女效应”的本土化检视: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发现》。第一届中国政治学女学人论坛,3月8-9日,南京:南京大学。


奖励荣誉

2023年:《新闻与传播研究》年度优秀审稿专家

2022年: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

2022年:第二届新闻创新研究工作坊优秀论文

2021年:《新闻与传播研究》年度优秀审稿专家

2020年:2020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最佳论文

2019年:中国社会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19年:浙江大学年度优质教学奖二等奖

2017年:第六届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

2017年:《新闻与传播研究》刊物2017年度优秀论文

2015年:2015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最佳论文

2015年:浙江大学年度奖教金

2013年:第二届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

2013年:《新闻与传播研究》刊物2013年度优秀论文

师德师风监督举报邮箱: xwcb@nju.edu.cn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210023

CopyRight ©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