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院本科学术基地班第二阶段培训方法训练营顺利落下帷幕

发布时间:2015-12-29

 

2015年12月26日下午四点,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学术基地班第二阶段培训——方法训练营的结营仪式在费彝民楼403教室顺利举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蒋恩铭、任课教师代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李明、13、14级辅导员徐志萍老师出席了本次活动。
我院本科学术基地班在第一阶段暑假训练营强化训练的基础上“乘热打铁”,于2015年10月24日——12月26日开设了第二阶段的培训——方法训练营,方法训练营共开设六堂讲座,共计30个小时的课时,以学术研究方法教学为主线,多层次宽领域地为本科一至三年级的同学打造了更广阔的学术空间,启学术之思,解研究之惑。
 
  
 
 
本科学术基地班第二阶段培训方法训练营日程安排
主题
主讲人
时间
量化分析
温乃楠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2015年10月24日
数据挖掘、数据分析
王成军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
2015年11月1日
质化研究
张煜麟 南台科技大学信息传播系助理教授
2015年11月14日
话语分析
袁光锋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
2015年11月28日
文献分析
华薇娜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2015年12月20日
内容分析
李明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2015年12月26日
方法训练营课程安排表
 
王成军 11.1 《数据挖掘和分析》
 
张煜麟 11.14 《质化研究(主讲谈话技巧)》
 
华薇娜 12.20 《信息检索》
 
本次结营仪式由徐志萍老师主持。首先,学院党委副书记蒋恩铭老师对本期训练营的总结讲话。蒋老师从英国访问经历说起,提到牛津和剑桥中的两座“叹息桥”,学生每每走过都难免一声叹息,因为两所学校要求学生不能挂科、不能补考,看起来未免有些“不近人情”,但是这恰恰是两所名校屹立名校之林中百年不倒的重要原因。我院的学术基地班就是给大家一个“逼着大家学习”的机会,这样的一个训练营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束,但是训练营所学到的东西会贯穿到你整个大学乃至终身。
 
随后,教师代表李明老师给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学术研究中的三点经验,首先打好扎实的基础,方法只是工具,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匠人,理论和方法同等重要;其次在“做”中“学”:理论和方法一口气学完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做”中根据需要来学习,当然前提是你要有一定的基础才能够自学;第三,独立思考,敢于去挑战,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去进行思考,但是要有一种平等对话的姿态,不要去膜拜,敢于去对话。最后,李明老师表示,现在正是媒介转型时期,希望同学们能关注到社会和现实性的问题,这也是现在的学术责任所在。

李明老师发表讲话

接下来,优秀学员代表、13级的鞠梦时同学和14级的费瑶同学代表全体学员讲述了自己在这次的方法训练营中的收获和感悟:
鞠梦时回忆说,自己当初进入学术基地班的时候也是迷迷糊糊的,但是现在毫不后悔当初的决定。在这个过程当中她燃起了对学术的兴趣,真正看到了学术的意义。同时,在和各位老师交流的过程当中看到这些老师因为学术而蕴含的能量和光芒,对于她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收获。
费瑶同学则从自身的训练营经历来帮大家梳理了本期训练营六次讲座的核心要点,同时也表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大家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真正地运用到这些知识还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实践去学习。最后她表达了对各位老师辛苦准备课程内容的感谢,也祝福学术基地班的同学们在以后能做的更好。
鞠梦时同学发言 
最后,蒋恩铭老师及李明老师为顺利结业的5位优秀成员及43位合格学员颁发结业证书,48位学员在本次训练营中顺利结业。
领导、老师为同学们颁发结业证书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学术基地班是结合了南大“三三制”教学改革目标而成立的实验教学项目,学院在本科生中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新闻传播学院本科学术基地班”,配备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学习条件,提供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和人、财、物支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新闻传播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意的探索。
此次方法训练营主要为同学们提供了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为同学们以后的学术研究之路奠定基础。相信同学们通过这些训练能更深入地了解学术,也能更好地做好学术研究,让学术思维不断扩展延伸。同时,也期待第三阶段的寒假训练营更加精彩!
 
文/新传学科部
图/武涛

 

师德师风监督举报邮箱: xwcb@nju.edu.cn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210023

CopyRight ©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