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度工作室:嬉笑怒骂创业,勤勤恳恳成长

发布时间:2018-04-24

2017年2月11日,央视《新闻调查》播出聚焦2017年毕业生去向的节目《毕业了》,在这个以南大毕业生为主要调查对象的节目中,也出现了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马雨薇、孙冠琳和周尚谕,以及她们的创业项目“37度影音工作室”。

 

还是大三、大四在读生的她们,是如何走上创业的道路?学生的标签,为她们的计划带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创意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还是层出不穷的商业纠纷和外行人的指指点点?

 

学生创业之路,痛在何处,苦在何处,收获在何处?


1.巧合与坚持,从何开始?

三十七度,即三十七度影音工作室,是一个以宣传片制摄为核心业务,自制影视制摄周边,并为影视爱好者提供培训服务的文创工作室,现已注册为三十七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它的主创人员是来自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三名学生——2013级广播电影电视系的马雨薇、2014级新闻与新媒体系的孙冠琳、2014级广播电影电视系的周尚谕。



这是工作室启动工作坊项目以来的第一次培训,离下课时间11:50已经过了很久,叫来的外卖在一旁早已放凉,工作室三位主创人,同时也是这次课程的教师,还在给学员们讲解视频剪辑的细节和单反三脚架的操作。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拉近与学员的距离,她们在刚开始讲课的时候就先给每位学员都取了一个艺名:“浙江张艺谋”、“澳门王家卫”、“海南李安”、“东方钢铁”……课堂的气氛顿时显得十分轻松活泼,在段子和调笑间,学员们不断在自己的本子上记录下本堂的知识要点。

 

虽然这是工作坊的第一次上课,但是这个已经运营了3年的团队,从一台单反,一只脚架走来,一路上也受到过来自学院和老师的许多帮助。一方面在物质上,团队收到过来自学院近10万元的器材资助,新传院的尤浩老师在公司的设备购买上也提供了很多专业建议,并且根据她们的实际情况给出了数套搭配方案;另一方面,新传院的院长杜骏飞老师在工作室的整体发展上给了马雨薇和她的团队许多专业上的支持与建议,除此之外,学院也专门为马雨薇配备了时雪松老师进行创业指导,尤其是公司注册阶段,马雨薇等人对于法务流程和规章制度都不甚明晰,这些来自于师长的帮助,令她们的创业少走了很多弯路。

 

当我们问起她们“37度”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含义时,三十七度的创始人马雨薇直言最开始只是因为她的学号是37号,她把创业当成属于自己的一份兴趣与幸运。而在磕磕绊绊地真正放手去做以后,“37度”现在的含义是——

 

“让人感到温暖、安心的日子很多,让人平稳、安宁的温度只有一个。

 37,合而为十,喻为全心。

 37,分而三七,三分运,七分力。”


2.是学生也是老板,如何切换?

回忆起工作室过往遇到过的最大困难,三位主创直言,就是如何与“甲方”,也就是向工作室提出片约的“客户”有效地沟通。

提起很难处理的甲方,周尚谕提起她有一次在已经按照甲方要求完成了视频的全部效果的前提下,还是被诸如“随意暂停后不够清晰”之类的“奇葩”理由而驳回的经历。孙冠琳认为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原因:“我们这个行业是很容易被外行评价内行的行业。大家可能不会制作视频,却都看过视频,再加上我们是学生,就很容易被随意批评。”

 

除了在本行上会遇到过分的要求,因为是学生自主创业,有时她们还会被甲方当成呼之即来挥之即去24小时劳动力,有时对方半夜才开会,却要求第二天早晨就要交,算下来需要3个人连续工作30个小时,这显然不是正常的工作范围和时间。另外,她们曾被要求做额定工作以外的任务,帮客户找家教、帮客户做微信推送稿。

 

在谈论“学生标签”为她们带来的困扰时,孙冠琳还提到,因为她们的学生身份,常常收不到商业合作中应该提前支付给乙方(制摄方)的预付定金。但是即使遇到不按正规商业流程“出牌”的甲方,目前她们还是选择坚持把工作做到最后,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室仍处在发展初期,每个机会对她们来说,都很珍贵;另一方面也希望工作室认真负责的态度可以形成一个品牌。面对那些拖款的客户,马雨薇表示:“以后会尽量在合作事宜谈好后,拟好合同再干活。解释每项工作和规划,比如勾选你最喜欢的片子形式,选择你认为你喜欢的字体字幕,固定下来很多东西,固定下来,可以说是边做片子边成长吧。会要求甲方把我们当做正常的平等的合作团队来看待。”

 

对于这些在创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位主创常常在一起讨论如何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解决它。目前她们认为,自己还存在法律意识不足等问题,下一步在期待摆脱学生标签的同时,也要恶补关于商业合作的法律知识,“创业本就是个不断学习拓荒的过程”。


3.创业与生活,如何平衡?

很多人认为拍视频的创业者,电影肯定是没少看的。恰恰相反的是,马雨薇在影音工作室的创立后,由于“职业病”,她平日里已经很少看影视剧来消磨时间了,“看完我就会忍不住分析镜头”,她一边说一边在空气中比划出操纵器械的样子,“比如那天我们去看《爱乐之城》,人家都是来放松的、图个乐子,看到关键镜头,评论一句,呀,还亲嘴了。我们去看《爱乐之城》时,全程都在啧啧称奇,你看这个光线打的,这个虚化可以,估计是200的镜头走的……”

 


生活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奉献给了拍片剪片。但是在她们看来,这是选择创业所必须付出的东西,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精力,孙冠琳认为“学雅思的同学在图书馆坐一天也是累,周末我们早起拍片在地铁站碰见的都是去新街口上英语课的同学,我们只是不同的累法,他们可能累的更有规律,我们累得波动性比较大”。


4.学业与职业,走向何处?

要说最初为何走在一起,选择创业,还得从三个人在新传院团委共同参与学生工作时说起。周尚谕和孙冠琳在大一的时候分别选择加入了秘书部和实践部,而高她们一届的马雨薇是当时的实践部部长。因为兴趣和学生工作的交叉,三个人自然而然地有了拍片的合作,从加字幕、做特效、拍简单的宣传片开始,一个创业的念头让三人走到了今天。


如今来上课的学员是在3人的指导下对视频剪辑一点一点开始操练,而在当初,她们三个人的技术都是靠自学“成才”。尤其是孙冠琳,很多她的朋友都以为她是广电班的,其实她的专业是新闻。做这一行,开始是纯粹觉得剪视频“很好玩儿”,没有想过要靠这个技能去挣钱,就自己上视频网站还有百度贴吧留言求教程。最开始上手的是最简单的“会声会影”,适逢过年回家,孙冠琳就给家中长辈做了个电子相册,家人看到以后很喜欢,这种积极的反馈让孙冠琳产生了神奇的成就感,有了深入学习下去的动力。

 

虽然如今在制摄的领域已经摸到了一些门道,但是三人还是经常会在群聊里交流剪辑技术和讨论一些有意思的剪辑视频,一起琢磨,一起实践,一起和甲方“斗智斗勇”。将要毕业的马雨薇已经顺利被保研,运营这个公司,目前成为她生活的重心,正如她在《毕业了》里所说:“我还有三年的时间,来看我的能力能够让它达到什么程度,如果它将来‘死’了,我觉得不可惜。”

 

而对于马上要跨入大四的孙冠琳和周尚谕来说,以往那种“自我毁灭式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负担了,未来她们将选择用一种更加科学的方式来维持学业和职业之间的平衡,也在合同中增添了“早十点到晚九点为工作时间”的“制摄须知”,但是她们也很坚定地认为“未来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我们是希望一直把公司做下去的”。


师德师风监督举报邮箱: xwcb@nju.edu.cn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210023

CopyRight ©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