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于思

个人简历:

刘于思,1986年出生于辽宁,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硕士就读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博士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传播方向,获文学博士学位。2013年至2023年曾任教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入选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等人才项目20167-20176月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访问学者,20123-9月为美国西北大学社区网络科学实验室访问学者,2023年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短期访学。曾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记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等期刊发表40余篇中英文论文,多次获得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新闻与传播研究》刊物优秀论文等学术奖励,研究成果曾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文化研究》等全文转载。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译著2部。指导的研究生曾获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优秀之江青年学者课题多项研究。担任多家SSCI来源刊物、CSSCI来源刊物、国际出版社、国际会议和国内高校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审稿人。

 


研究领域:

比较政治传播、数字新闻与媒介体制、集体记忆、传播技术与社会、科学传播等


开设主要课程:

《数字新闻研究专题》(硕士生必修课)


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2022年:“数字时代的社群记忆:群体认同与社区韧性重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科研创新专项

2016年:“立体化科学传播体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课题“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科普宣传与风险交流”项目子课题

2016年:“怀旧社会学视角下两岸三地民众数字化集体记忆与认同重构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优秀之江青年学者课题

2015年:“怀旧社会学视角下两岸三地民众数字化集体记忆与认同重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2014年:“后物质主义视角下绿色广告对受众环境观念影响的实证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通讯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邮编:210023

邮箱:liuyusi@nju.edu.cn

出版专著

Liu, Y., & Ma, Y. (2023).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of Memory: Reversing Chinese History through “Pernicious-Vestiges” Media Discourse. Routledge Press. http://doi.org/10.4324/9781003409724.

[]卢卡斯·格雷夫斯著,周睿鸣、刘于思译。(2023)。《事实核查:后真相时代美国新闻业的选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0317007)。

[]罗杰·维曼、约瑟夫·多米尼克著,金兼斌、景刚、刘于思译。(2019)。《大众媒介研究导论》(第十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刘于思。(2017)。《传播网络分析导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发表论文:

【近五年期刊论文】

刘于思,潘鹤。(2023)。《何以评估理论贡献:反思技术中介传播时代的元理论》。《现代传播》,第8期,第19-28+66页。

程萧潇,杜璇,刘于思。(2023)。《体育报道对城市软实力的影响——基于国际新闻流的大数据分析》。《未来传播》,第4期,第69-79页。

刘于思,闫文捷,周睿鸣。(2023)。《让事实核查更受欢迎?采用群众举报和亲民话语纠正阴谋论的多重后果》。《全球传媒学刊》,第3期,第170-190页。

刘于思,潘鹤。(2023)。《个体与共同体的联结:集体记忆传播和共享的中观层次与关键议程》。《新闻记者》,第4期,第49-63页。收录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2023年第7期,第17-30页。

刘于思,杜璇。(2023)。《在“量化自我”与“质化自我”之间:智能可穿戴系统技术实践中的数据解读与互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2卷第2期,第123-133页。

马烨,刘于思。(2023)。《文化中介者还是“政治脂肪”:<独立评论>关于文化价值问题的一次论争》。《新闻春秋》,第1期,第76-84页。

闫文捷,刘于思,周睿鸣。(2023)。《事实核查:专业新闻生产者可为的创新实践——一项在线实验的启示》。《新闻记者》,第2期,第67-80页。

韩婕,李红涛,刘于思。(2023)。《数字“瘟疫年纪事”:连接性见证与灾难马拉松的公共记忆》。《国际新闻界》,第1期,第106-131页。

杜璇,刘于思。(2022)。《截取即“框架”:过程视角下截屏的本真性反思及其技术意识形态》。《南京社会科学》,第11期,第129-138页。

刘于思,杜璇。(2022)。《弥漫的连接与替代的团结:通过轶闻传播网络提升社区参与的多重后果》。《国际新闻界》,第9期,第133-154页。

Liu, Y., & Zhou, R*. (2022). “Let’s check it seriously”: Localizing fact-checking practic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6, 23. https://ijoc.org/index.php/ijoc/article/view/18375.

闫文捷,刘于思,周睿鸣。(2022)。《从“核查什么”到“谁来核查”:事实核查的边界协商及其规范性愿景》。《全球传媒学刊》,第3期,第156-174页。

刘于思,潘鹤。(2022)。《时空接近性对城市创伤记忆、情绪分享与社区参与的影响:基于武汉、温州两地的准实验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第6期,第39-55页。

高芳芳,刘于思,王来迪。(2022)。《政治信息接触与价值观如何影响中国网民的转基因食品态度?基于“格-群”文化理论的实证探索》。《国际新闻界》,第5期,第134-157页。

杜璇,刘于思。(2022)。《念往昔以慰孤独:媒介技术怀旧对青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现代传播》,第44卷第5期,第51-60页。

陈默,刘于思。(2021)。《“羞辱”的力量:理性或辱骂评论及其社会线索对不同性别作者文章可信度的影响》。《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第2期,第119-130页。

马烨,刘于思。(2021)。《新闻建筑的资本化与遗产化:申报馆大楼空间流变的历史考察》。《新闻记者》,第12期,第80-95页。

刘于思,马烨。(2021)。《实践社群的空间生产:上海望平街与天津南市民国报馆集群的“意义之场”与社会想象》。《现代传播》,第6期,第58-63页。

刘于思,赵舒成。(2021)。《“洁净”亦危险:物质性和废弃社会视角下电子媒介垃圾的理论反思》。《国际新闻界》,第4期,第74-92页。

金璐,刘于思。(2021)。《启发式效应还是领域间差异?探索线上争议性科学和社会议题态度改变及参与意愿的影响机制》。《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18期,第106-124页。

刘于思,金兼斌。(2021)。《科学传播的当下与未来》。《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18期,第89-90页。

刘于思,赵舒成。(2020)。《通往“复数的记忆”:集体记忆“走向公共”的规范性反思》。《天津社会科学》,第5期,第142-150页。收录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全文转载),2021年第1期,第11-19页;收录于收录于胡洁、周晓虹(2023)主编,《集体记忆与多维叙事:比较视野下的社会科学研究》,第358-37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丁闻捷,刘于思。(2020)。《从“待价而沽”的女性气质到“委身式奋斗话语”:自媒体平台中“修正主义女德”的复归与父权文化再生产》。《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15期,第154-177页。

高芳芳,刘于思,朱怡佳。(2020)。《本土化语境下大学生广告素养的概念框架及影响因素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第4期,第98-110页。

刘于思,亓力,赵舒成。(2019)。《通胀记忆与地域认同:基于三地调查数据的年龄-时期-世代效应分析》。《台湾研究集刊》,第5期,第25-39页。

Liu, Y., Gao, F., & Zhu, Y. (2019). Why intuition differs? Explaining how individual and scenario features influence disgust and moral judgments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Culture of Science, 2(4),293-309. https://doi.org/10.1177/209660831900200405.



所获奖励荣誉:

2022年: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

2022年:第二届新闻创新研究工作坊优秀论文

2021年:《新闻与传播研究》年度优秀审稿专家

2020年:2020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最佳论文

2019年:中国社会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19年:浙江大学年度优质教学奖二等奖

2017年:第六届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

2017年:《新闻与传播研究》刊物2017年度优秀论文

2015年:2015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最佳论文

2015年:浙江大学年度奖教金

2013年:第二届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

2013年:《新闻与传播研究》刊物2013年度优秀论文


 


发布时间:20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