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传媒实验班美国访学系列报道: 学习之旅,也是文化之旅
戴笑凡 凤羽桐 李劼 刘子琪
2017年9月6日至2017年12月8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传媒实验班全体同学将赴美国肯塔基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访学。这是学院对于整班制出国培养方案的首次尝试。在这三个月期间,肯塔基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同学们安排了《媒介研究方法》《媒介与文化》《印刷媒体新闻写作》等六门课程,以及参观当地著名景点、观看当地体育比赛等文化活动,体验当地原汁原味的美国文化。
一个“甜”字引发的思考
美国东部时间2017年9月6日的晚上,我们在16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和转机之后终于抵达了美国肯塔基州莱克星顿。在来美国之前,听到莱克星顿这个名字,第一反应就是美国著名的历史事件:打响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枪的“莱克星顿的枪声”。然而,此莱克星顿非彼莱克星顿(打响第一枪的莱克星顿位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附近),肯塔基州的莱克星顿之所以也取名莱克星顿,正是为了纪念美国的独立战争。
喜欢向历史致敬的城市,往往会拥有一种吸引我们去思考的力量。就是在这座城市,同行的李晓愚老师问我们感觉美国和中国最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楼房高度低、车让行人、 很会自high、肥胖人口多、学校没有大门...... 我们给出了很多答案,然而李老师只说了一个字:甜。
的确,这边的许多甜食甜到让我们无法下咽,能下咽的少数几样甜食,也会令我们苦苦挣扎到底该不该吃。美国人对甜食很迷恋,这不仅是一个口味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美国的很多快餐店的菜单上会标注卡路里含量,但为何从快餐店走出的人,手里拿的都是菜单上卡路里最高的几种食物?都说美国人有健康观念,但为何绝大多数人在日常饮食中依然对甜食不加克制?横向比较起来,同样属于西方国家,为何欧洲人的饮食要比美国健康的多?美国这种高度依赖甜食的饮食文化到底从何而来?......初到美国,短短一个“甜”字就引发了我们对不同饮食文化的思考,相信对这些文化差异的观察和体验会伴随我们三个月的学习生活。
学院风吹遍整座城市,阅读是一个美好的天性
在肯塔基大学的校园,充盈着平静的气息,仿佛只需要一块洒满阳光的草地,一个人、一本书、一支笔,便可以尽情享受着独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肯大校园没有高墙筑建的校门,汽车不知不觉地就开进了校园,整个校园和城市融为一体,学院风吹遍整座城市,整座城市默默守护校园 。
肯塔基大学有多个图书馆,其中William T.Young图书馆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型图书馆,其藏书量仅次于哈佛大学,排名全美第二。图书馆不仅是学校的精神殿堂,也是城市居民的心灵居所。在莱克星顿市的公立图书馆,很容易遇到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和乞丐,他们会在这里读书,没有人驱赶他们,也没有人投去异样的目光。在图书馆的儿童区,滑梯等娱乐设施似乎与书架上满满的书籍格格不入,其实,图书馆正是通过游戏和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们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
看着专心读书的流浪汉和放下玩具又跑过去拿起书的孩子,回想起肯大校园图书馆里那些令人尊敬的背影,我们发现,阅读对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美好的天性,尊重天性,就是对生命个体尊严的最好的表彰。
拥有着两份荣誉的同时,也肩负着两份责任
不算茶余饭后的走走逛逛,我们和肯塔基大学第一次正式见面应该算在美国东部时间9月8日上午10点钟。李晓愚老师与我们19名同学和肯塔基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的几位老师聚集在了新闻传播学院院楼Grehan Journalism Building的会议室。本以为这会是好几个小时老师侃侃而谈,学生一言不发的严肃会议,然而从主持人邰老师一开口,整个会议就笼罩在了“美式幽默”的氛围当中。来参加会议的肯大老师,大多数都是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我们访学项目的负责人邰老师向我们逐一介绍他的美国同事,走到其中一位面前时,邰老师突然停了下来,顿了一会儿,转而对我们说:“He is much younger than what he looks like!”(他的实际年龄比看起来的年龄小多了!) ,在一片大笑声中,我们不由自主地对这位“中年老成”的老师肃然起敬。
开班仪式中出席的肯塔基大学的老师有:传播与信息学院院长Dan O’Hair,新闻传播学院主任Mike Farrell,传播与信息学院前院长和校长办公室主任Doug Boyd,传播与信息学院副教授Kevin Real、Jim Hertog, 新闻传播学院公关广告系主任Chike Anyaegbunam,新闻传播学院主任助理Cheryl Edwards以及新闻传播学院媒体艺术与研究专业负责人、同时也是我们传媒实验班访学项目负责人的邰子学。新闻传播学院主任Mike Farrell说的一句话,在我们看来最能够概括我们这次美国访学的初衷: 不仅是一次学习之旅,也是文化之旅,要用三个月的时间,不遗余力地去收获,去成长。
与我们同行的李晓愚老师,开班仪式上一开口就惊艳到了我们。李老师标准的英音与肯大老师地道的美音构成了鲜明的反差,也正因如此,整个开班仪式显得更有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深远意味。李老师借姜博文同学的一条朋友圈,传达了南大新传对我们的期望:手里拿着南大和肯大两张学生证的传媒实验班的同学们,在拥有着两份荣誉的同时,也应该肩负起两份责任。
学生代表孟晔雯传递出传媒实验班全体同学的心声: 不辜负老师们给予我们的宝贵机会,也绝不辜负自己!
在学习生活上,肯塔基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我们做出了周密的安排:不仅为我们专门开设了 Media Research Methods(媒介研究方法)、Media and Culture(媒介与文化)、News Writing(Print) (印刷媒体新闻写作)、News Writing(Broadcast) (广播媒体新闻写作)、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Theory(跨文化传播与媒介理论)、Practicum(实践课)六门课程,还为我们安排了助教来指导我们的英文写作。助教将和老师们一起,帮助我们完成各项学术写作和新闻写作任务。除此之外,学校的写作指导中心也将对我们开放。
对于每一名大学生来说,掌握严谨的写作逻辑、规范的写作结构、恰当的写作用语是一项基本功,但是学术写作这门功底却一直被我们忽略。传媒实验班的两年课程下来,我们写过了近百篇大大小小的文章,但是我们中却很少有人愿意专门为写作花费精力,进行完调查、整理好数据、查阅好文献、归纳出结论就大功告成,至于写出的东西是否符合学术文章的规范,几乎不会去思考,以致于在大多数时间我们写出的文章都是“freestyle”。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只去吐槽憋了几天几夜写出来的文章老师看不明白,而应该主动学习学术写作的规范,提高写作能力,更好地适应大学对于学术写作的要求。
无体育,不肯州;无赛马,不莱城
在所有的授课教师中,来自中国的邰子学老师无疑是最亲切、最特别的。他不仅是我们三个月美国访学期间校园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负责人,也是我们探索美国文化的向导。
美国东部时间9月9日,邰老师带我们一起观看了一场非常地道的美式足球比赛。美式足球作为北美四大职业体育之首,在这里几乎可以说是“全民皆球迷”,而肯塔基大学又是一所活跃于NCAA联赛的体育名校,肯塔基大学野猫队被誉为最能赢球的球队,同时保持着“获胜场次最多”以及“获胜率最多”这两项纪录,是第一支拿到2000场胜利的NCAA球队。
肯塔基大学野猫队球衣的颜色是宝蓝色,比赛当天早上,还没等我们走到Kroger Field体育场,目之所及就已是一片蓝色的海洋,T恤、卫衣、连衣裙,甚至安保人员的制服都是清一色的“肯大蓝”。
比赛正式开始前,随着现场乐队的伴奏,两排穿着军装的士兵迈着整齐而矫健的步伐走进体育场,手中抱着卷成轴的一块巨型布幅。起初我们还不知道这“大块头”是什么,但随着暖场音乐的一个节奏切换,前排士兵突然拉着布幅的边缘朝着草坪的另一端跑去,美国的星条旗一点点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原本坐在观众席上聊天的观众一下子站起来振臂高呼。星条旗在秋风中起起落落,扬起了美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扬起了浓厚的民族凝聚力。
比赛过程中,从赛场上穿戴头盔和护具的球员,到观众席上随时都会站起来欢呼鼓掌的观众,再到三个多小时不停为球员加油打气的啦啦队员,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洋溢着高涨的热情。对美式足球规则不甚了解,甚至一无所知的我们也开始被这种情绪感染,为每一次进攻而揪心,和当地居民一起高呼“Go Cats!”(加油野猫队!)
莱克星顿是世界闻名的马都。周日下午,我们乘车前往城外的Keeneland马场。当车子驶出城区,一片接一片的广袤草原映入我们的眼帘。莱克星顿气候温和,生长着早熟禾属的油草,是喂养马匹的上好饲料。大量的良种马催生了这座城市的赛马业,莱克星顿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马场,其中Keeneland马场最享有盛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曾在此观看过赛马。
对当地人而言,马是财富的象征,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酋长和达官贵人到此进行马市交易。马场内精致的装饰与修剪整齐的绿植无不散发着贵族式气息,细沙赛道上用来保湿的水珠在阳光熠熠生辉。我们参观时由于没有比赛,整个观众席空无一人。但即便如此,行走在如大型剧院般雄伟的看台上,也能想象出骏马在赛道奔驰之时,观众时而屏气凝视、时而欢呼雀跃的场面。
Go cats and see blue! 野猫和蓝色分别是肯塔基大学的吉祥物和代表色,区区几个单词便可窥见肯大师生的热情与自信。期待我们能够带着这种力量,在为期三个月的美国访学中用最投入的态度去学习知识,最敏锐的眼光去考察文化,开启一段充实的学习与文化之旅!